鎏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
明早期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77cm; 重38.1kg
Introduction
佛陀左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垂置右膝前,施降魔印,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佛陀螺发右旋,绀青云覆,宝塔状的肉髻顶严饰一宝珠;面容饱满,广额丰颐,眉如新月,眉间显现右旋白毫瑞相,目光俯视,似在关切娑婆众生,鼻梁挺直,两耳长垂如轮,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扬,神情庄严。
佛陀身躯匀称,肩宽腰细,颈部浮雕阶梯状三道,着袒右袈裟,薄衣贴体。手心、足心均显现轮宝和螺纹异相。
束腰半月形仰覆莲台,上下边缘均浮雕一周联珠;浮雕的双层莲瓣外周舒展,尖部上翘,浮雕卷草,内周如水珠般凸起,颗颗饱满,顶端浮雕卷草。
在众多的佛教文献中,勾画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后经不断提炼、综合,成为《佛传》。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所凝结的即是《佛传》中释迦牟尼成就正觉的故事。公元前6世纪,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属于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地境。国王净饭王在位,其夫人摩耶系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某日,摩耶夫人于省亲母国途中,在蓝毗尼花园一株巨大的娑罗双树下,产下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然而,产后7日,摩耶夫人不幸离世。乔达摩·悉达多,后由其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年。
乔达摩·悉达多,自幼接受婆罗门学者的系统教育,知识广博。一直有感于人生变幻无常,面临生、老、病、死之类的各种苦恼,29岁时,遂舍弃王室优渥生活,出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人生苦难之正道。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古国,婆罗门教之外,又新兴“耆那教”等多门教派,旨在否定吠陀的权威和婆罗门教的政治、思想统治,即所谓“沙门思潮”。修行过程中,乔达摩·悉达多不断求师大德,寻访高士,相继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问道阿罗逻迦罗摩,跟随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但均无法获得正解。后独自来到尼连禅河附近林中,苦修6年,犹不能参悟贯通。又转而行至菩提伽耶,于菩提树下静坐,深思“四谛”“十二缘起”之义理。终得觉悟,时年35岁!
《佛传》中描述,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深思过程中,不断有魔王聚众来犯,魔女骚扰惑心;但乔达摩·悉达多心如磐石,不为所动,洞察魔王前世所为,并右手指向大地,请以为证所言不虚。此时,大地震动,地神涌出,证明乔达摩·悉达多所言为实。魔众怨敌得以降伏,乔达摩·悉达多终成正觉!释迦牟尼,是佛教徒众对乔达摩·悉达多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所凝结的即是《佛传》中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修,来到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降伏魔众,成就正觉的故事;其右手垂置右膝前所施“降魔印”,即由此而来。
本尊铜鎏金释迦牟尼成道像,系公元十五世纪由西藏中部的著名作坊以铜锌合金铸造而成。精湛的工艺,显示了当时藏地佛教兴盛及造像制作工艺的成熟。本像所显现的白毫,手心、足心的轮宝和螺纹以及耳大如轮这些特征,即是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藏地严格遵守有关量度、仪轨制作佛教造像的典范。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高77厘米,重达38.1千克,是目前所知西藏地区之外,体量最大的藏地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