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加彩不空羂索观音立像
明中晚期




More information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56cm
Introduction
观音一面十二手,立于莲台之上。
观音发髻高挽,发丝清透,头顶宝冠,正中立一尊阿弥陀佛化相,缯带下垂又弯卷上扬;面相方圆饱满,广额丰颐,眉如新月,眉间现白毫瑞相,长目微睁,鼻梁挺直,两耳长垂,双唇微翕,神情庄静。
观音中央双手当胸,结最上菩提印;两侧十臂如扇形展开,左侧后方五手,由上至下依次持法物:日精摩尼、梵篋、莲花、宝镜、净瓶;右侧后方五手,由上至下依次持法物:月精摩尼、金刚铃、杯、羂索、无忧树枝。披帛自颈后缘中央双臂缠绕,飘落于莲台两侧,下着长裙,又袭两重短裳,腹下结带,披帛及裙裳边缘皆饰以缠枝宝莲;前胸和长裙下端垂布璎珞,耳珰、臂严、腕严具足。
长圆形覆莲台,上缘浮雕两周联珠,间饰圆点;浮雕的莲瓣尖部上翘,外周舒展,内周凸起,顶部阴刻卷云。
不空羂索观音,出自佛教密宗文献《不空羂索观音经》。隋唐两宋期间,汉译有关不空羂索观音的佛教文献多达9部。不空羂索观音的信仰自唐代晚期开始进入中国,在敦煌石窟及大足石窟中均凿刻,直至明代,仍有开窟。如本尊不空羂索观音左右双手分托日月的造型,至迟在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例见大足石刻北山136号南宋转轮经藏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