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凖胝观音坐像
明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46cm;宽28cm
Introduction
凖胝观音一面三目,十八臂,跏趺坐在莲台之上,下有难陀龙王和坞波难陀龙王扶持莲茎,守护观音。
观音青丝毕透,发髻高挽,头顶五叶宝冠,缯带下垂又弯卷上扬;面方饱满,额广颐丰,弯眉长目,眉间又竖一目,鼻梁挺直,两耳长垂,佩以团花耳珰,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扬,浮现一丝笑意。
观音中央双手当胸,结准提印;左肩侧手持宝幢,右肩侧手结无畏印;腰际左手上托般若梵箧,以示智慧无穷,右手上托宝环;后方十二手依次展开如孔雀开屏,左侧后方六手,由上至下依次持法物:莲花、净瓶、羂索、金轮、白螺、宝瓶;右侧后方六手,由上至下依次持法物:宝剑、数珠、天妙果、钺斧、钩杖、金刚杵(部分法物遗失)。
观音身躯匀称,宽肩细腰,颈部浮雕阶梯状三道,颈下璎珞垂布胸腹,臂严、腕严、足严具足;披帛自颈后缘中央双臂缠绕,飘落于莲台前缘两端,下着长裙,腰间束带,披帛及长裙边缘皆饰以珍珠地缠枝宝莲,繁缛华美;
半月形仰莲台,浮雕四层莲瓣,参差错落,尖部上翘,外周舒展,内周凸起较高。莲台下接象征莲茎的圆柱,柱下六角形基座,护栏、望柱俱全,栏内碧波荡漾,莲枝丛生,岩石出水;难陀龙王和坞波难陀龙王相向立在水中,扶持莲茎。左右龙王均身着广袖袍服,腰间束带,但面相各异,一为束发忿相,一为弁冠善相。
“凖胝”系梵语音译,意为清净。佛教文献中的观音化渡六道众生,破其“三障”,需随缘应化,分别以六种化身出现,即“六观音”;凖胝观音即“密宗”破人道三障之化身,“天台宗”称为“天人丈夫观音”。凖胝观音之三目分别代表佛眼、法眼和慧眼;十八臂则用以标示十八不共法,亦即佛陀所具备的十八功德。
本尊鎏金铜凖胝观音坐像,具有典型的明代观音造像元素,深受永乐宣德风格的影响,工艺精湛,且保存完整,实为难得。其中源自古代印度传说中的难陀龙王和坞波难陀龙王,被刻画成典型的中国本土士大夫形象,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