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天王立像
明(1368-1644)




更多信息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68cm
藏品介绍
天王顶盔擐甲,左手当胸立掌,右手置于肋间,上托一法器,直面正立在台座之上,威风凛凛。
天王身躯魁梧,面容浑厚,广额阔颐,弯眉长目,鼻梁挺直,两耳长垂,佩戴球形耳珰,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扬,目光坚毅,似在俯视巡察魑魅魍魉。
天王头顶兜鍪,顶缨披散,迎门风起卷云,两侧羽翅飞翔,颈后顿项满饰阴刻垂鳞;双肩掩膊浮雕狻猊,臂鞲上下浮雕互吞兽首;腋下一条襻带勒札胸背甲片;束勒狮啮额发的宝带,系扎銙腹甲片,銙甲满饰珍珠地卷云纹;体侧下垂裙甲,足登云纹兽首战靴;披帛自颈后缠绕,飘落云座。
“四大天王”,是佛教文献中的护法天神。须弥山腹又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及其眷属各住一山峰,并各自守护一天下,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四大部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隋唐时期,四大天王开始进入中国境内的汉地寺院,此后其形象经历代不断演绎,尤其受到《封神演义》《西游记》的重新塑造,至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已是脱胎换骨,变成了护国安民、职掌风调雨顺的天王,民间俗称“四大金刚”: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持青光宝剑, 职风;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寿,持碧玉琵琶, 职调;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海,持混元珍珠伞, 职雨;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红,持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本尊鎏金铜天王立像呈现出的体貌特征及盔甲装束,是明代汉地寺院中典型的天王形象。同时,本尊天王所着铠甲,是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作为重要防护装备的“锁子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出警入跸图》,描绘了明朝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况,其中即绘有身穿“锁子甲”的护卫。本尊鎏金铜天王立像工艺精湛,盔甲造型如实逼真,综合其他文物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明朝盔甲制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