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凖胝观音坐像
清康熙(1662-1722)




More information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通高25cm;主尊高19cm;座高6cm
Introduction
凖胝观音三面,二十六臂,盘坐于莲台之上。
观音发髻高挽,发丝清透,顶严有饰,头顶五叶宝冠,缯带有节;面容清秀,剑眉长目,眉间现白毫瑞相,鼻梁挺直,两耳长垂如轮,佩以圆环垂花耳珰,双唇微翕,目光坚毅。
观音身躯雄伟挺拔,宽肩细腰,颈部浮雕阶梯状三道,颈下三重璎珞垂布胸腹,披帛自颈后缘中央双臂缠绕,飘落于莲台,下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后坠满璎珞,披帛边缘及长裙皆阴刻缠枝团花,繁缛华美。
观音中央双手当胸,结准提印;左右两侧24手如扇形依次展开,各持法器(均已遗失),臂严、腕严、足严具足。
圆形仰莲台,上缘浮雕一周联珠,圆雕的莲瓣凸起纵向脉纹;四层莲瓣参差错落,一周莲蕾隐在内层莲瓣之中。
“凖胝”系梵语音译,意为清净。佛教文献中的观音化渡六道众生,破其“三障”,需随缘应化,分别以六种化身出现,即“六观音”;凖胝观音即“密宗”破人道三障之化身,“天台宗”称为“天人丈夫观音”。凖胝观音的法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以十八臂三目者居多;其中三目分别代表佛眼、法眼和慧眼。
本尊凖胝观音坐像面容清秀,额头饱满,宝冠上的透雕五叶分离,凡此均是清康熙时期宫廷造像的典型特征;同时,观音两耳佩戴的圆环垂花耳珰、颈下的三重璎珞及莲台、莲瓣形制,均是由当时喀尔喀蒙古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札那巴札尔创立的风格,清新流美,甚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