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阿弥陀佛坐像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




More information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29.5cm
Introduction
佛陀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佛陀螺发,宝塔状的肉髻顶严饰以宝珠;面相宽平,广额丰颐,眉如新月,长目微睁,似在俯视众生,鼻梁挺直,两耳长垂如轮,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扬,神情庄严。佛陀身躯匀称,肩宽腰细,颈部浮雕阶梯状三道,着袒右袈裟,衣褶层叠如实。
束腰半月形仰覆莲台,上下边缘均浮雕一周联珠;浮雕的双层莲瓣外周舒展,尖部上翘,内周如水珠般凸起,颗颗饱满,顶端浮雕卷草。台上正中阴刻右行横读铭文“大明正统七年岁在壬戌七月十八日造”。
本尊铜鎏金阿弥陀佛像的人物面相、装束、莲座及工艺,明显承袭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制作的风格;同时,人物面容较永宣时期略为丰满,气质亦有改变,反映了明王朝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审美风尚的变迁。本尊台上正中阴刻右行横读铭文“大明正统七年岁在壬戌七月十八日造”,以此作为基点,可以洞察这一时期金铜造像的总体特征。
阿弥陀佛,乃梵文音译,意为“无量寿佛”;据《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佛教文献,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别做为阿弥陀佛左右胁持,此即“西方三圣”,是“净土宗”的专修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