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观世音立像
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




More information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19.5cm;宽7cm
Introduction
菩萨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
菩萨束发,头顶三珠宝冠,缯带垂颈,脑后两缕长发缘双肩外侧披落;面相丰圆饱满,长眉细目,鼻梁挺直,双唇微翕,嘴角上扬,神情庄静。菩萨身躯健硕,颈佩桃尖状宽缘项圈,内衬僧祇支,下着及踝长裙,披帛自体前下垂,交叉重叠,绕搭双臂后飘落于体侧下方,形成多重衣褶,层层叠叠,分外潇洒。
半球状莲台,浮雕双层莲瓣;下接四足方床,背面及侧面阴刻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一则佛弟子宇文氏发愿铭文:“武定四年十月廿七日佛弟子宇文□□为亡父造观世音像一躯愿亡父□生西方妙洛国士常□诸□文者弟子□□□□□造。”
连铸莲瓣状有缘背光,内缘阴刻一周火焰纹,烈焰升腾;阴刻三周身光;阴刻四周项光,内圈阴刻双重莲瓣。
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不愿受权臣高欢控制,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十月,高欢和百僚商议后,立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以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为都,改元天平。永熙四年(535),宇文泰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立元宝炬为帝,即魏文帝,北魏政权自此分裂。以邺城为都的政权,控制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及河南洛阳以东地区,史称东魏,直至武定八年(550),为北齐替代,历时十七载。东魏、西魏开始,中国南北地区的佛教造像风格不约而同发生剧变:不再延续自北魏晚期以来遍及南北佛教造像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秀骨清像”及面呈喜悦之色的风格,转而崇尚面容饱满、身躯健硕与神色庄静的气质。本尊鎏金铜观世音立像的人像装束及莲台、方床造型,均是“秀骨清像”流行时期的经典范式;但是本尊人像面容丰圆,身躯健硕,实证了这一时期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导致这一时期社会风尚突变的历史原因,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