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水月观音像
元(1279-1368)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37cm
Introduction
观音呈游戏坐姿,右腿上蜷置于坛上,左腿沿坛前缘自然垂下,足踏一朵盛开莲花;右臂搭在右膝上,上身略向左倾,斜倚在支撑左前臂的三足几上,呈现出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状态。观音发髻高挽,头顶珠冠,宝缯垂曳,并与脑后及双鬓两缕长发披落双肩;前胸、腹及背遍布花鬘璎珞,耳珰、臂严、腕严具足,华丽繁复;下着长裙,披帛自颈后缘臂缠绕,更添一份逍遥。观音广额丰颐,双目低垂,似在俯视下方清净莲池中的一轮映月,感悟诸法皆空,世间无常。
佛教经典《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度脱众生”,且随缘应化,以各种化身显现世间,水月观音即是其中一身。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描述,观自在菩萨时常游玩居住于布呾落珈山,并显现不同化身,借以晓谕信众。之后,唐著名画家周昉依据玄奘这一描述,创作了水月观音的式样,“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掩映在一轮明月之中,观音舒相静坐,足下静水映月,周遭竹林沐风;这种空灵、静寂、悠远的意境以及自在无拘的格调,充满文人气质,且水中映月,亦契合如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佛学义理,是故创作之初即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唐白居易题诗为赞:“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此后,水月观音的创作日渐增多;北宋以后,成为观音造像中最主要的表现式样之一,其造型也在历代创作中不断演变、更新。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五代吴越国鎏金铜水月观音像,1957年出土于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水月观音金铜造像。
本尊元鎏金铜水月观音坐像的饱满面部,广额细眉及佩饰网状璎珞呈现出的风格,亦见于其他元代佛教造像,如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像及元局部鎏金铜观音像,是元代佛教造像风貌的典型。
本尊元鎏金铜水月观音像,是历代水月观音造像中的经典范式。现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的辽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被誉为“宗教和美学的胜利,即是这种造型。现存元代水月观音金铜造像较少,本尊元鎏金铜水月观音像保存完整,是为了解元代水月观音造像时代风貌的重要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