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西方三圣立像
隋开皇十年(590)


More information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20cm;宽8.5cm
Introduction
主尊阿弥陀佛肉髻圆缓,面相丰满,双目微睁,神情安详;外着褒衣博带式式袈裟,内衬僧祇支;左右双手分别施与愿印和无畏印,跣足立于覆莲半球形高坛之上,莲瓣阴刻,下沿凿刻一则隋开皇九年佛弟子樊义造像发愿铭文。左右胁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头顶宝冠,佩饰宽沿项圈,披帛自体前下垂,交叉重叠;双手合掌,上擎披帛自前臂外侧滑落,下着及踝长裙,分别立于由主尊高坛两侧吐出的莲荷叶护之上。
连铸舟形有缘背光,顶饰一尊宝珠状项光化佛,外周减地浮雕联珠纹,内缘镂空火焰纹,其间浮雕5尊化佛。主尊阿弥陀佛项光、身光外周减地浮雕联珠纹,内缘镂空,项光中心阴刻一周莲瓣;左右胁持菩萨阴刻宝珠状项光。
本尊鎏金铜西方三圣立像阿弥陀佛所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以及左右胁持菩萨装束,是自北魏晚期以来风行于南北佛教造像中的主要范式,直至北齐、北周时期,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同时,左右胁持分别立于由主尊高坛两侧吐出的莲荷叶护之上,是北齐时期山东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主要元素。本尊坛基下沿凿刻一则发愿铭文:“开皇十年(590)十月廿三日□弟子樊义为七世之母造观世音像一区。”据此可知,本尊鎏金铜西方三圣立像虽然造于隋开皇十年(590),但追慕魏晋名士潇洒风流的社会思潮依然存在,前朝造像元素也得以继续传承,在存世较少隋代纪年金铜佛教造像中,本尊学术价值亦为重要。
阿弥陀佛,乃梵文音译,意为“无量寿佛”;据《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佛教典籍,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别做为阿弥陀佛左右胁持,此即“西方三圣”,是“净土宗”的专修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