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





More information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29cm
Introduction
菩萨束发,头顶宝冠,缯带垂肩;面相方圆,弯眉细目,鼻梁挺直,双唇微翕,嘴角上扬,呈现喜悦之色。身躯清瘦挺拔,上身袒露,佩饰阴刻桃尖状宽缘项圈,左肩斜挎华绳璎珞,垂至膝上,披帛阴刻锯齿纹,沿两臂后侧垂落,腰间束绦,曳下坤带,贴身长裙分别于左右胫骨上部形成多重U形褶皱;左手上举至肩,持一长茎莲蕾,右臂下垂,手握披帛下端,跣足直立于圆形莲台之上,莲瓣阴刻;下接四足方床,正面阴刻波纹与锯齿纹,背面及侧面阴刻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一则佛弟子发愿铭文。
莲瓣状有缘背光,外饰一周火焰纹;三周凸棱项光,由内至外,阴刻双重莲瓣与火焰纹;四周凸棱身光,间刻阴线莲瓣与人字纹。
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汉译《正法华经》;自此,观世音信仰开始在中国生根、普及。南北朝时期,伴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观无量寿佛经》及《请观音经》等佛学经典的陆续汉译,更加丰富了观世音信仰的内涵,观世音造像也成为这一时期南北佛教造像中的主要题材之一。如本尊鎏金铜观音菩萨立像,其持莲花造型即是当时的流行范式。
北魏孝文帝(467~499)时期,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如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律令,尤其是迁都洛阳及改易汉俗,这些措施极大促进了南北交流。之后,以“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式袈裟所展现的魏晋名士风流,以及造像面呈喜悦之色,这些元素均成为当时遍及南北佛教造像中的模范,风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本尊鎏金铜观世音菩萨立像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2),其清瘦挺拔的身躯以及面呈喜悦之色,正是经孝文帝改革,南北佛教创作风格愈加一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