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绿度母像
明永乐(1403-1424)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19cm;宽11.2cm
藏品介绍
绿度母呈游戏坐姿,左腿盘坐于莲台上,左腿沿台前缘自然垂下,足踏一朵盛开莲花,舒适自在;左手当胸,施三宝严印,右手置于右膝,施与愿印;身材匀称,颈部浮雕阶梯状三道,丰乳细腰,头略右倾,左肩微微上抬,右侧髋部略向外鼓,三折枝的身姿,尽显曼妙婀娜。
度母发髻高挽,发丝清透,顶严饰一莲花宝珠,脑后两缕长发披落双肩,层叠云覆,头顶五叶宝冠,缯带下垂后又弯卷上扬;面相宽平,广额丰颐,眉如新月,眉间现白毫瑞相,长目微睁,鼻梁挺直,两耳长垂,佩以硕大的联珠缘团花状耳珰,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扬,浮现一丝笑意,神情庄静祥和。
度母双手分别拈一茎优钵罗花,枝蔓缘臂,花团、苞蕾簇拥于左右两肩;前胸、腹及前后腰间垂布璎珞,臂严、腕严、足严具足,华丽异常;下着长裙,披帛自颈后缘臂缠绕,飘落莲台,更添一份逍遥。
束腰半月形仰覆莲台,上下边缘均浮雕一周联珠;浮雕的双层莲瓣狭长细密,外周舒展,尖部上翘,内周如水珠般凸起,颗颗饱满,尖部浮雕卷云纹。台上正中处阴刻左行横读楷书铭文“大明永乐年施”。
明朝在宫廷专设佛教造像机构——“佛作”,隶属“御用监”。永乐时期,开始以各类藏传佛教造像为题材,结合汉地工艺和审美,进行大量制作,作为赏赐西藏地区大德僧侣的珍贵礼物。宣德时期,这种融合汉藏风格的宫廷造像继续制作。这一时期的宫廷造像,精工制作,造型优美,人物面相、装束配饰、莲座式样及造像尺寸均整齐统一,由此在中国佛教金铜造像史上造就了“永宣风格”。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备受时人推崇,争相效仿,对当时汉地民间、西藏地区及清代宫廷造像均产生了深刻影响。本尊鎏金铜绿度母像即是明朝永乐时期宫廷制作,时代特征鲜明,是当时的主要造像题材之一。
救度佛母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女性菩萨,数量众多。绿度母,全称“绿色圣救度母”,据佛教文献《度母本源经》,观世音在无量劫前已救度无数众生;某日,观世音圣眼观察六道,发现受难众生仍未减少,顿生忧愁,不禁双目落泪;泪珠瞬间滴成莲花,又先后变成绿度母、红度母及白度母等不同身色的化身,凡二十一尊,自此辅佐观世音救度众生。绿度母又称救八难度母,《度母本源经》描述能够拯救八种苦难: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难、贼难、非人难。绿度母在藏传佛教区域内受到广泛信奉,而且在西藏民间传说中,来自唐朝的文成公主即是绿度母的化身,为了解救雪域众生的苦难而来到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