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音立像
清乾隆(1736-1796)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87cm
藏品介绍
观音十一面,千手之上生千眼,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观音11面,分5层上下相叠,头顶五叶宝冠,前三面为“慈悲相”,面容饱满,广额丰颐,长眉细目,眉间现白毫瑞相,鼻梁挺直,两耳长垂,佩以硕大的圆环卷草耳珰,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扬,浮现一丝笑意,是观到行善众生时产生的慈悲欢喜之相;左三面为“嗔怒相”,是观到恶行众生时发出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为“劝进相”,是观到净业众生时引发的赞叹相;第四层为头戴骷髅冠的三眼明王愤怒相,赤发冲冠,是观到善恶杂秽众生,为使其弃恶从善而现之相;顶上一面,是阿弥陀佛为修大乘众生的说法之相。
观音法身8手,正中2手当胸合掌,施礼敬印;左侧3手自上而下依次展开,分别持握:莲花、弓箭、净瓶;右侧3手自上而下依次展开,分别持握:念珠、法轮,施与愿印(部分法器遗失)。报身40手,各执法器(均已遗失)。化身952手,前后相叠5层,于左右两侧依次展开,状如孔雀开屏。
观音身躯雄伟,颈下浮雕三道,左披羚羊皮,颈下璎珞垂满胸腹,披帛自颈后缘臂缠绕飘落体侧,又弯卷上扬;下着饰花长裙,腰间束带,前后垂布璎珞,腕严、臂严、足严具足。宝冠、白毫、璎珞及手臂足严间,均有绿松石和各种料石镶嵌,华丽异常。
束腰圆形仰覆莲台,上缘浮雕一周联珠;浮雕的双层莲瓣较为宽扁,外周舒展,尖部上翘,内周凸起,尖部上翘。
千手千眼观音,是密宗尊奉的“六观音”或“七观音”中,破地狱道三障而示现的化身,也是金刚顶瑜伽部主尊之一。在有关佛教文献中,千手千眼观音能圆满无碍普度一切众生,亦即千手护持众生,大慈大悲;千眼关照众生,法力无边。汉译千手观音的佛教文献主要有智通、菩提流志译本,伽梵达摩译本和不空译本三种,均译于唐代。敦煌石窟最早的千手观音经变见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位于 148 窟。
本尊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铸造于清乾隆时期,其造型及装饰的整体风格深受尼泊尔造像影响;同时,也保留有喀尔喀蒙古造像的元素。本尊通体运用不同工艺而呈现出的鎏金呈色差异,以区分人体和装束之间的层次,构思精妙,工艺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