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
北魏孝文帝太和六年(494)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27.2cm;宽9cm
藏品介绍
佛陀波发,额顶饰涡纹,肉髻高圆;面部丰圆,长眉细目,鼻梁挺直,双唇微翕,嘴角微翘,神情安详。身躯壮硕,外着覆肩式袈裟,右上衣角敷搭左肩垂后,上缘翻转,阴刻菱格圆点纹带,于左侧胸腹处形成衣褶,层叠细密;内衬僧祇支,边缘阴刻联珠纹,衣体阴刻菱格圆点。佛陀左臂下垂,手握衣角,右手前出,施无畏印;跏趺坐于方形仰覆莲须弥台之上,浮雕双层莲瓣,上沿减地浮雕联珠纹界栏内减地浮雕波纹、花点,中腰阴刻菱格圆点;下接四足方床,正面与左、右侧面联珠纹界栏内减地浮雕忍冬蔓草,背面凿刻一则北魏太和六年(494)造像发愿铭文。
莲瓣状有缘背光,外周左右对称各减地浮雕一身飞天,羽翼状双髻,手捧华绳垂璎,披帛飞舞,犹如火焰升腾;顶中拱托一尊化佛,着通肩式袈裟,结禅定印;两周凸棱项头,减地浮雕一周缠枝莲纹;背光下端两方孔,与佛身背后短榫扣合。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开窟之作,代表了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风格,犹以第20窟高达13.7米的释迦牟尼禅定坐像最为著名。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其所着覆肩式袈裟式样及装饰花纹,与这座巨大坐佛最为相似;而且,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表现的雄健身躯及联珠纹、忍冬纹之类装饰元素,也与第20窟类同。
云冈石窟第20窟释迦牟尼禅定坐像及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所着覆肩式袈裟,作为佛教造像创作元素,公元5世纪主要流行于中国境内的河西、陇右及新疆地区。在公元1~3世纪贵霜王朝犍陀罗雕刻作品中,可以见到这种穿衣方式。犍陀罗所发现的单体圆雕释迦牟尼造像数量极多,且多为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袈裟衣角,即如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所示。同时,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呈现的波发肉髻,连同波纹、联珠纹、菱格纹及花点装饰,亦是犍陀罗佛教造像中的主要元素。
本尊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制作精良,保存完整,且凿刻纪年发愿铭文,是体现北魏早期佛教造像风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