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介
由新华日报社、德基艺术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公共美学计划”第四期活动如期举办。这一次,我们邀请到著名作家、编剧严歌苓前来德基美术馆,与观众探讨艺术之美,分享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
在其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始终笔耕不辍。当被主持人问到她是如何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严歌苓坦言自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身边人的倾诉成为了她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她说:“我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容易对他人所遭遇的苦难与痛苦产生共情。”而她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同样成为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她将感受到的千种滋味万般情绪深深铭记于心,不断地投射到笔下的人物身上。于是,她的作品持续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她也在文字中脱胎换骨,以一种越发宽容睿智的贪渎来看待这个世界。她坦言道:“当我描写女性的时候,我是站在她们心里的。其实,每一个我笔下的女性,或多或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严歌苓在对女性沉浮命运的书写中,将笔触直抵人性的深处。纵观她的作品,从早期的揭露女性在特定年代的悲惨命运的《少女小渔》《天浴》,到表现女性已经开始有意识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再到后来塑造出更独立、坚韧的女性形象的《金陵十三钗》等,一系列身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跃然于纸上,如优雅勇敢的玉墨、坚韧善良的小渔、隐忍通达的扶桑和聪慧坚强的多鹤等。她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身上却表现出同样的隐忍坚强的女性力量。她说:“我觉得女人在很多时候是非常坚韧的,这可能是因为造物主赋予女性将生命传承下去的神圣职责,这预示着女性必须学会坚忍。”
在博物馆的空间里聊文学,就像是文学家与艺术家的一场隔空“对话”。同样热衷于创作“女性”题材作品的艺术家高云,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用笔墨这一艺术介质画出符合他理想审美的、他所欣赏和崇尚的女性形象,并通过不同的作品给予我们不同的观感。正如高云所说:“女人的美,是多层次的,是挖掘不完的,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高云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赋予了女性多层次的美和丰沛的人格魅力。
而成长于艺术世家的严歌苓,在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之下,自幼就从内心萌发出对艺术的特殊情愫。她的父亲是一位画家,幼年的她,时常跟着父亲去公园里写生。她说:“父亲用他的画笔来诠释生活,将他看到的真实景象用艺术的方式折射给我。我很高兴我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阅读的书籍、欣赏的画,都让我获得丰厚的艺术滋养。”
直至今日,旅居国外多年的她依旧有逛博物馆、美术馆的习惯,看展览之于她,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补给。她坦言:“欧洲的周日,很多商店都不开门,人们几乎只能去逛博物馆、美术馆。人在一周内,有六天可以为肉体而活,需要拿出一天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她并非将逛博物馆、美术馆当成一种闲暇时的消遣活动,她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当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作品,却不太了解它的创作者时,我就会多搜寻一些他的资料和作品,逐渐从被动地接受过渡到主动地学习与获取。”
最后,她鼓励大家多去博物馆观展,“当我们的眼睛经常看到一些美的艺术作品,我们的审美能力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同时也陶冶了内心的情操”。
演讲嘉宾
严歌苓
美籍华人,著名作家、编剧。
从事中、英双语写作工作多年,其作品着力表现了几代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命运以及女性、战争等题材,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和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编剧之一。作品《小姨多鹤》、《陆犯焉识》分别荣获2006、2011年度中国小说协会长篇小说奖榜首,《赴宴者》荣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的“小说金奖”。长期与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合作,其作品《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危险关系》、《幸福来敲门》、《铁梨花》、《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已被搬上电影、电视屏幕,产生较大影响。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
合作方
新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