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造鎏金铜阿弥陀佛立像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23.2cm
藏品介绍
佛陀跣足立在莲台之上,左前臂横于腹前,右臂垂于体侧,双手结“上品上生”印。
佛陀螺发,肉髻圆缓,迎门饰髻珠,面如满月,额广颐丰,弯眉长目,眉间现白毫瑞相,鼻梁挺直,两耳垂纶,双唇微翕,神情庄静,目光下视,似在接引往生净土的众生。
佛陀身躯魁梧,内外三层佛衣,衣领低垂,胸前现卍异相,下系长裙。
圆形仰莲台,上缘浮雕一周联珠,浮雕三层莲瓣,参差错落。
阿弥陀佛,系梵文音译,意为“无量寿佛”;据《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佛教文献,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别做为阿弥陀佛左右胁持,此即“西方三圣”,是“净土宗”的专修对象。净土宗将往生的众生,依据各自念佛的功行深浅,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分别依托他们的来生。同时,有些阿弥陀佛造像往往以双手所结的不同手印对应九品往生,本尊阿弥陀佛双手所结的手印即是“上品上生”。这种九品往生的理念,源自西汉时期的“九品论人”及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直至清朝,官员品阶依然是九品,凡此皆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产物。
本尊鎏金铜阿弥陀佛立像右侧衣袖背后刻发愿文“洪武丙子四月吉日周府造一样四十八尊以报四恩者”。由此可知,本尊铸造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当时共铸造同类造像48尊。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周府造鎏金铜释迦牟尼成道像,须弥座束腰间刻发愿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与本尊系同一发愿者同时铸造。
发愿者周府,应系明周王府之简称。《明史·卷一百十六》记载,朱元璋第5子朱橚,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二十二年(1389),朱橚弃藩就凤阳;帝怒,使居京师;二十四年(1391)归藩;后因有谋逆嫌疑,复召还京,锢之。明成祖入南京,复爵。洪熙元年(1425)薨。
与本尊同类的明初周王府所造佛像,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件,北京、上海及日本等公私机构亦有收藏,是明代王府热衷佛教造像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