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多闻天王立像
明(1368-1644)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高67.5cm
藏品介绍
天王顶冠擐甲,左手上举齐肩,擎一宝塔,右手置于胯间,直面正立在台座之上,威风凛凛。
天王身躯壮硕,发髻高挽,发丝清透,头顶宝冠,迎门立一尊化佛;额广颐阔,筋肉暴凸,横眉立目,眉头紧锁,一脸愤怒之相,似在奔赴与邪魔之战。
天王双肩掩膊浮雕狻猊,臂鞲上下浮雕互吞兽首;腋下一条襻带、条巾勒札胸背甲片;狮啮口衔宝带,系扎銙腹甲片,銙甲满饰珍珠地缠枝莲纹;体侧下垂裙甲,足登云纹兽首战靴;披帛自颈后缠绕,飘落云座。
“四大天王”,是佛教文献中的护法天神。须弥山腹又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座山峰,四大天王及其眷属各住一山峰,并各自守护一天下,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四大部洲,故又称“护世四天王 ”。隋唐时期,四大天王开始进入中国境内的汉地寺院,此后其形象经历代不断演绎,尤其受到《封神演义》《西游记》的重新塑造,至明清时期基本定型,已是脱胎换骨,变成了护国安民、职掌风调雨顺的天王,民间俗称“四大金刚”。
在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在中国信徒最多。北方多闻天王,梵语音译“毗沙门”,是古代印度教中的天神俱毗罗,别名施财天,既是北方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在敦煌石窟出土的毗沙门画像中,可见天王于渡海行道之际,时常散施珍宝金钱。同时,唐代还有传说:天宝元年(742),安西城被蕃兵围困,此时,毗沙门天王突然在城北门楼上显现,光明耀眼;同时,“金鼠”咬断敌军弓弦,数百名金甲神兵撃鼓,声震三百里,刹那间,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唐玄宗大悦,诏令诸道城楼置天王像。盛唐以降,至于五代,毗沙门天王在中国香火极盛。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述,林冲刺配沧州,所负责看守的天王堂,即是各地上承唐代敕建用以供奉毗沙门天王的庙堂。
参照敦煌石窟出土的唐代毗沙门及其眷属画像,毗沙门的典型形象为:顶冠擐甲,左手上擎宝塔,右手执三叉戟。宋元以后,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进一步汉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已经和本土神话传说相融合。
本尊鎏金铜多闻天王立像,顶冠擐甲,冠上饰一尊化佛,左手上举齐肩,擎一宝塔,即是中国汉地寺院中作为护法神的北方多闻天王。同时,本尊鎏金铜多闻天王立像呈现出的体貌特征及装束,也是明代汉地寺院中典型的天王形象。本尊多闻天王所着铠甲,是至迟自唐朝以来一直作为重要防护装备的“山文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出警入跸图》,描绘了明朝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况,其中即绘有身穿“山文甲”的武将。本尊鎏金铜多闻天王立像工艺精湛,铠甲造型如实逼真,综合其他文物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明朝铠甲制度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