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释迦牟尼旃檀像
明(1368-1644)




更多信息
- 材质:鎏金铜
- 尺寸:通高41cm
藏品介绍
佛陀着通肩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立于圆形仰覆莲台之上。
佛陀波发,覆钵形肉髻,额上发间和肉髻正中分别嵌一颗宝珠;面相方圆,广额丰颐,弯眉细目,眉间现白毫瑞相,鼻梁挺直,两耳长垂至于颈间,双唇微翕,嘴角微微上翘翘,似在目视远方,神情安定。佛陀身躯健硕,五指修长,指间现缦䋞异相;层叠的衣褶如水波涟漪,遍布于前胸及腹部。莲台中腰内束,浮雕七层仰莲和两层覆莲。
旃檀像,是佛教造像中的固定范式,在佛教发展史上声名显赫,亦是佛教传入中国文献记载最为详细的造像。关于旃檀像的传说由来已久,如《增一阿含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及《佛国记》《出三藏记集》《大唐西域记》等佛教文献均有记载。相传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优填王,是当时中印度憍赏弥国的国王,其皈依佛教,虔诚礼敬佛陀。后佛陀上升三十三天为母说法,三月不归,以致优填王思念成疾,遂以牛头旃檀镌刻佛陀之像,礼事供养。
在公元3世纪的犍陀罗《三道宝阶降下图》雕刻中,可见从三道宝阶降下的释迦牟尼,带有项光,站立姿态,着通肩式袈裟,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几乎是后来旃檀像的标准范式。
旃檀像最早传入中国,见于《梁书》,天监十八年(519),扶南国进贡南朝梁武帝“天竺旃檀瑞像”;又有唐道宣《续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343~413)携旃檀像自龟兹进入中土。从唐代中期直至北宋初年,敦煌莫高窟一直图绘优填王造旃檀像的事迹。龙门石窟亦现存数处唐显庆元年(656)至龙朔元年(661)有关优填王造像的遗存。自传入中国,旃檀像即受到历代帝王及信徒礼敬,在佛教造像中国化进程中别具一格。